
一:设计理念
人的生活离不开建筑,建筑组成居住小区,居住小区构成了我们的环境,环境是构成自然的主体,然而人又是自然的产物。因此,在本规划设计中主要考虑“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设计中以生态环境优先为原则,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坚持以人为本,大处着眼,整体设计。在规划的同时,辅以景观设计,*大限度的体现居住区本身的底蕴,设计中尽量保留居住区原有的积极元素,加上合谐亲切的人工造景,使居民乐居其中。
继承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环境规划理念,并却尽可能的解决和完善了人们观赏、娱乐、休闲、集会、居住、健康、工作、交流等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这一永恒的主题。
居住环境是人类*为重要的生存空间。居住与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世人皆知。在本规划设计中注意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在内部环境中强调生活、文化、景观间的连接,以达到美化环境、方便生活之目的。因此,处理好“自然—住宅—人-经营”的关系,就是本次环境规划着重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设计构想
以“人”为本,为“人”服务为轴线。
1.总平面布局:
在本规划设计中采用的是周边式布局方式,区间按照水域构成四个住宅区、便民服务广场、民宿区共有六个组团,主要围绕着中间河道水景区四周布置,以三纵三横主要干道穿插及布置形成沿路和沿水景观主轴。小区四周分散设置了四个出入口,其中,主入口设在小区东侧面向南北主路,有较大水面区域,可塑造*佳的朝向和风景,然后,北向设置三个次入口。小区内组团之间由循环双车道相贯通,组团内侧有单车道和尽端道路相连。小区主景观由滨水景观带、主路景观带两道景观轴贯穿的四个景观节点构成,形成两轴四中心多点的景点格局。挖掘地方文化底蕴,依靠优越的位置塑造了小区内的主体环境,依岸就水达到了良好的景观效果。
2.功能、结构形式:
结构分析
两轴——以水岸和区内交通干道为景观轴;
水岸景观轴以塑造滨水风光魂注重渔家文化挖掘创造景色怡人的游步小憩空间;交通干道景观轴以建设美丽乡村宗旨,注重乡土民俗文化及名人轶事的挖掘创造时代记忆的邻里空间。将住宅区与发展旅游振兴乡村经济有机的结合,体现了发展服务共存的原则。
一区、一中心、两广场——民宿区、便民服务中心、乡村记忆广场及渔家文化广场分布于两轴,民宿区注重商业气氛营造舒适的旅居环境;便民服务中心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文化、活动需要为前提创造具有新时代文化气息的公共空间。乡村记忆广场布置在小区西入口处,记忆中的生产、生活物资、工具以景观小品形式得以呈现,在泛起乡愁的同时广场的空间无疑给游人提供了寓教于乐的文化场所;渔家文化广场安排在小区的西南侧临水而设,渔家文化为主题创造小品及小憩空间创造渔舟唱晚的休闲空间。多区域划分,丰富了规划区范围内的自然环境,是不可缺少的生态资源,在本规划设计中得以的充分利用,更体现了当今"人与自然"和谐的主题。
两 界——以公共绿化区域为界区分出居民果园菜地满足居民自由发挥需要。以“内湖”为界区分出居住区和民俗经营区。
区域划分相对独立又方便联系,考虑了对外商业价值,将住宅与商业相结合,充分利用了该地段的商业价值,也体现了服务小区的规划设计的宗旨。
3.交通组织:
规划区内道路分为三类:
小区内道路(双车道)宽度7m;
小区内道路(单车道)宽度4m; 小区内道路(宅前道)红线宽度5m.
小区内道路(漫步道)宽度1.6m;小区内道路(宅间路)宽度1.2m。
道路系统犹如人们的血液循环系统,可以将相关的器官、组织有机的联系起来,然而,道路系统也可以将各个功能、性质和用途不同的用地联系起来。小区内部以双车道为主,并形成回路,是连接各个组团的主要交通通道;单车道是连接区内各栋的直接交通;宅前道路是进入各单元的交通可满足侧方位停车需要。
区内设置两条相对独立的机动车道,中间设置景桥跨水域相连,以保证各片区的机动车交通相对独立,互不干扰。机动车道和各地块之间均有方便的联系,各地块设有独立的机动车出入口。
4.绿化景观规划:
在空间上以点、线、面""的设计手法,并与水景、水系相结合
“点”状绿化——院落绿化、节点绿化,分散布置。是接近人性,提供人们休闲、游戏空间。
“线”状绿化——道路行道树绿化,以及道路沿线灌木绿化所行成的带状绿化,将点状绿化串连,形成绿化网络,起了划分空间的作用,延续空间的作用。
“面”状绿化——广场景观绿化、院落以及道路两侧的绿化带所形成的片状绿化,将景观分成块状,并形成联系三大绿化空间的纽带,是整个绿化形成系统,水景区主题元素的创造更丰富景观系统,达到了多样化的绿化效果。
绿地系统由中心绿地、绿化走廊、组团绿地和住宅院落绿地组成。